當代熱衷養生的年輕人
已經不滿足于保溫杯里泡枸杞
開始了養護脾胃
現代人的飲食結構、嗜吃冷飲、熬夜等習慣
極易導致脾胃受損
如果你也有容易困倦、精神不振、容易拉肚子等情況
很可能是損傷了脾胃
脾胃損傷會有哪些癥狀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治未病科醫生宋文集表示,最近出診時遇到了一些患者,以中青年居多,共同特點是每天都沒有精神,容易疲倦,頭暈腦脹,肢體沉重,多走幾步就覺得氣短,沒吃幾口就覺得腹脹,手足冰冷,稍稍補一點就上火,涼一些就拉肚子,睡眠質量差,弄得苦不堪言。經詢問,宋文集醫生發現大部分人都是晚睡晚起,早餐不吃,午餐靠外賣,晚餐吃大魚大肉,時不時再來個宵夜。其實,出現這些癥狀的根本原因是這些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損傷了脾胃。
醫圣張仲景說“脾旺四季不受邪”。金元時期名醫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身體就會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容易生病。養好脾胃,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中醫教你如何養好脾胃
如何養好脾胃呢,宋文集醫生表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規律作息:可以結合十二時辰休息表,在臟器“當班”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
2、保持心情愉悅:“脾主思,思傷脾,思則氣結”,想太多會讓人情緒抑郁、提不起勁,一旦這種情形惡化,就會傷及脾胃,引起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表現出不欲飲食,胃脹胃痛等癥狀。
3、少吃,給脾胃減負:傳統諺語有云“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也就是說不要吃撐來增加脾胃的負擔,吃到似飽非飽,再吃幾口就要撐到了的時候,就可以放下筷子了。少吃生冷寒涼的東西以防加重濕氣,少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和滋補之品以防擁堵脾胃,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刺激胃腸道。
4、適量多吃脾胃喜歡的食物:《黃帝內經》中提到“以五色命臟……黃為脾”,不同的食物對應不同的臟腑,其中黃色食物對應土,而脾屬土,所以“黃入脾”,多吃黃色的食物能增強脾氣。又提到“五味所入……甘入脾”“脾喜燥惡潤”等。所以,平日可食用小米、玉米、糯米、燕麥、黃豆等谷類,食用南瓜、紅薯、板栗、山藥、香蕉、蘋果等蔬果,食用牛羊豬雞等味道甘咸的肉類等。還可食用茯苓、赤小豆、山藥、蓮子、芡實、玉米須、薏苡仁等健脾利濕的食材。
5、多做脾胃喜歡的運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散步與按摩腹部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腹部按摩簡單易操作,早晚只用十幾分鐘,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還能減掉大肚腩,瘦出小蠻腰。
宋文集醫生推薦“仙人揉腹動作”,建議每日早晚各做一次,養脾護胃,改善脾胃功能,讓你每天精神百倍。

科室介紹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營養科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營養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個體化預防、保健和診療,倡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原則,普及“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中醫健康理念,集醫療、教學、科研、體檢、康復和保健于一體,匯集各名老中醫、流派和傳統療法,是一個具有獨特臨床療效和中醫特色的診療中心,是中醫養生保健的科研試點和教學基地,是廣東省紅外熱像學會紅外熱像臨床應用合作單位,同時也是廣州互聯網機器人遠程治未病中心推廣基地之一。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營養科在中醫獨特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采用中醫特色療法技術,按照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及時發現體內存在的潛在發病信息,確定有效的養生保健措施,矯正身體出現的體質偏頗趨向,使之朝著健康方向轉變。
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營養科位于我院門診二樓,具備優雅的就醫環境、齊全的診療設備、專業的醫務人員、一流的技術水平,提供健康資料采集、體質辨識、綜合評估、咨詢指導、干預、慢病管理、隨訪、宣教等預防保健服務。
一、治未病(健康管理科)、營養科適合人群:
1.身體健康、無異常指征,需保持最佳狀態者;
2.體質偏頗、有疾病易患傾向者;
3.自覺癥狀明顯、但理化指標無異常者;
4.理化檢查指標處于臨界值、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
5.慢性疾病穩定期需延緩發展 、預防并發癥者。
二、治未病(健康管理科)、營養科服務內容:
1.中醫體質辨識;
2.西醫健康體檢;
3.心理狀況評估;
4.危害因素分析;
5.平衡膳食指導;
6.睡眠保健指導;
7.病前狀態人群管理(亞健康);
8.慢病人群管理;
9.中醫體質偏頗人群指導;
10.圍絕經期婦女調養指導;
11.女性經帶胎產、養生養顏指導;
12.老年人益壽養生指導;
13.膳食指導。
三、治未病(健康管理科)、營養科干預手段:
專家將根據您的具體情況,提供健康療養、臨床干預參考意見,如:運動調養、音療調養、飲食指導、膏方指導、茶飲指導、藥膳調養、針灸調養、推拿調養、熏洗調養、中藥貼敷、艾灸、刮痧調養、埋線調養、放血療法等。
專家介紹
李紅梅
主任中醫師
醫學碩士,畢業于遼寧中醫學院,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六屆羊城好醫生,首屆嶺南大醫生。
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營養科主任,廣東省醫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骨質疏松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遼寧省中醫藥學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世界中聯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醫臨床藥學分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和諧醫患關系研究中心第一屆醫療糾紛處理顧問,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公共營養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傳統醫藥文化發展委員會委員。
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市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
從事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20余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雜病,尤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消化道潰瘍及危重癥等病及亞健康狀態的中西醫結合診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內科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等,中醫經典理論防治心血管病和治療內科急癥及疑難雜癥。
出診時間
周四上午(院本部-內科特需門診)
周一下午(骨傷分院-治未病科門診)

宋文集
主治中醫師
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現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參與市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食管炎、胃炎、胃潰瘍、便秘、腹瀉、腸炎、膽囊炎、乙肝、脂肪肝等胃腸肝膽疾病等。
出診地點:院本部治未病科(健康管理科)
出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
供稿:宋文集 | 初審:李紅梅
文字編輯:王校宇 | 校對編輯:李龍浩
審核:戚正濤 | 審定發布:陳冠林